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列表

【母亲河畔的中国】毛乌素沙漠里的“金山银山”

来源:    时间:2021-10-25 13:57:15

  历史用一千年把森林变成沙漠,榆林人民用七十年将沙漠恢复成绿洲。在漫长的治沙时光里,一代代治沙人坚持不懈、爱家爱国、无私奉献,让毛乌素这片荒凉了千年的土地重现生机。

  2003年,辞去工作的张应龙成为了毛乌素圪丑沟流域的治沙人。

  10月21日,“母亲河畔的中国—勇立潮头涌动三秦”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榆林市锦界镇毛丑沟村毛乌素沙漠,见到了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

  站在被绿植包裹的林区眺望台上,远看着无边际的青翠绿洲,张应龙讲起了这里的治沙故事。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被称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地处黄河几字弯内,受西风带的影响,毛乌素沙漠里的黄沙西北风顺势吹入黄河内。如果毛乌素沙漠不能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理,受风的侵蚀,毛乌素沙漠里大量的黄沙被带入黄河内,造成黄河泥沙量增加。

  据了解,黄河的含沙量最大时候达到16亿吨,解放初期,榆林市的林木覆盖率只有0.9%,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超5亿吨。

  “毛乌素沙漠的特点就是沙大、沙高、居住人口极少,即使到现在,每平方公里也不到0.5个人,但人少对我们治沙造林却有优点,在土地面积上能有所保障”张应龙告诉记者。经过十八年的治理,协会在圪丑沟流域累计修建造林道路360多公里,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了65%。

  现在,毛乌素沙漠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率,80%以上的土地被治理,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到93.24%。

  “其实,治沙和造林关系并不大,造林只是最终结果。治沙的核心是风水,即管住风,保住水,管住风就保住了水,保住了水,就为绿植保存了氧气,等氧气含量达到一定值,绿植就自然生长起来了”张应龙说起自己的治沙心得。

  他和团队通过科学仪器实时监测,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蒸散量和水分平衡,并采用混交造林、生态经济林、种九留一等创新模式。开辟出长柄扁桃与紫穗槐的混交林、长柄扁桃营养钵大苗林地等多处“实验林。长柄扁桃根系特别发达,抓沙固土和适应能力更强,存活期长达百余年。如今从植被卫星影像上看,流动沙波纹几乎已荡然无存。

  在张应龙看来,治沙取得成功,最关键是依托了国家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退耕还林等大政方针,是靠着国家、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靠着一代代治沙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让造林有了初步的成果。而真正让榆林治沙造林走上快车道的是国家治沙造林重大的工程的实施。锦上添花的是榆林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榆林有经济有能力来防沙治沙。”

  张应龙指着这片绿洲自豪的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林里都生长着牛肝菌、蘑菇、木耳等野生菌,沙漠造林使得当地生态变好,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编辑:刘欢】

X 关闭

Copyright www.caikuang.rexun.cn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邮箱:396 029 142 @qq.com